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极地遥感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遥感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极地重要地位的凸显,培养极地专业人才成为重要环节。极地遥感是建立在传统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微波遥感、海洋遥感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面向极地(南北极)的综

随着极地重要地位的凸显,培养极地专业人才成为重要环节。极地遥感是建立在传统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微波遥感、海洋遥感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面向极地(南北极)的综合性学科,并随着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拓展。

一、课程设置背景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系统的特殊子系统[1]。它们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它们同属地球上最冷的区域,但成因各异;它们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少的区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通过南北极之间的对比和耦合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系统的环境、生态、演化等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已发起多项针对南北极的计划,如2014年的“地平线扫描计划”总结出未来20年极地研究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和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通过多种方式(站点考察、航空考察等)对南北极开展了多学科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南北极地缘辽阔,仅利用现场考察的方式无法实现全南极或全北极的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大范围、多分辨率、同步、周期性、长期观测南北极的变化提供了可能,获取了单纯使用现场手段无法获取的重要信息,成为现阶段极区监测的主要手段。依托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在培养面向极地领域的专业人才时,需要在研究生中开设极地遥感课程,引导学生瞄准极地遥感研究前沿[2]。

二、“极地遥感”课程的教学探索

1.教学内容的探讨。本课程的开设主要包括两个目标[3]:(1)介绍极地遥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手段,带领研究生进入极地研究领域;(2)介绍最新遥感卫星数据、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及其在极地的应用,以及最新的极地遥感研究内容,引导学生瞄准极地遥感研究前沿。由于极地遥感并没有公开的标准教材,因此需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表1 课程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的探讨。通过极地遥感的全方位简单介绍和重点研究内容的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是本课程课堂授课的最终目标,如何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1)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图像、视频演示等代替部分板书演示,使得教学更形象生动。例如,介绍冰川流速获取方法时,可展示历次南极考察标志杆设立的状态和利用GPS采集标志杆位移信息的情况等;介绍利用南极航空地球物理手段观测冰盖物质平衡时,可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介绍固定翼飞机上航空重力仪、GPS、冰雷达等设备的布设、操作和数据情况及其应用等;介绍海冰物理特性的时候,可通图片等形式介绍北极海冰现场考察时海冰样品的采集、浮冰上多种海冰参数获取的方法和获得的数据等。(2)对比式教学。对比式教学即对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不同方法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例如,可以比较利用InSAR技术和特征跟踪方法获取冰川流速的基本概念、技术路线和优缺点,并采用图示的方式比较它们获取的同一地区冰川流速结果的异同。(3)自主式学习。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独立自主学习。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限制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课程通过课堂授课介绍基本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每次课程安排10—15分钟时间由学生主导、老师参与讨论文献中的相关研究。(4)多学科相结合式教学。极地研究的开展需要多学科相结合,如果仅利用遥感手段无法分析极地冰雪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较片面。以海冰密集度变化为例:海冰密集度可利用多源卫星数据进行监测(如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光学遥感数据和SAR数据等),基于这些数据获取的海冰密集度时序数据可反映极地海冰密集度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但是利用这些数据只能研究海冰密集度的变化,无法探究海冰密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结合大气和海洋等方面的参数(如风场、气压、洋流、大洋环流等)分析海冰密集度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并可预测未来的变化等。

3.考核方式的探讨。考虑到研究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们将所学内容灵活应用于日常的研究工作中,因此本课程将采取基于“理论和实例的教学和基于实践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实践的考核”即以极地某个监测或变化案例为基础,利用极地遥感的手段完成这一案例的分析等,结果以口头报告和书面汇报的方式提交,其中口头汇报占总成绩的30%,书面汇报占总成绩的70%。例如,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北极格陵兰冰盖Petermann冰川流速,可考虑利用Landsat8数据基于特征追踪方法获取该冰川的流速、利用Sentinel-1数据基于差分干涉的方法获取该冰川的流速、利用ALOS数据基于偏移量跟踪的方法获取该冰川的流速。

文章来源:《遥感学报》 网址: http://www.ygxbzz.cn/qikandaodu/2021/0222/514.html



上一篇:遥感技术应用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遥感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以中国矿大为例

遥感学报投稿 | 遥感学报编辑部| 遥感学报版面费 | 遥感学报论文发表 | 遥感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遥感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