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基于遥感图像的爨底下村保护利用研究(2)

来源:遥感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社会状况 截至2016 年,爨底下村共有74 套四合院民居,住户50 余户,共118 人。爨底下村是典型的北方传统村落,村里农田多以山坡梯田为主,后因

(三)社会状况

截至2016 年,爨底下村共有74 套四合院民居,住户50 余户,共118 人。爨底下村是典型的北方传统村落,村里农田多以山坡梯田为主,后因退耕还林、天气连年干旱、旅游业发展等原因,大部分逐渐荒芜。据统计,在2001 年之前,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2001 年后,随着旅游的发展,村民大都从事餐饮住宿服务行业,目前旅游接待已经成为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爨底下村的主要遗产资源被分为: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类。

四、爨底下村历史演变历程

爨底下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以拥有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两代罕见的山地四合院古建筑群而著名,距今已有500 多年历史。作为典型的北方传统村落,爨底下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也对其发展历程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共同构成爨底下村独有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也为后人撰写出一部有关爨底下村文化的兴衰史。

(一)建村时期

有关于爨底下村的建村伊始一直存在很多传闻。其中,最据考证的便是“爨里安口”的设立。根据明朝典籍《四镇三关志》中的有关记载得知,“爨里安口”乃是明朝的军事关口,于正德十年设立,此后为增强其军事防御功能,于正德十四年修建古驿道,连接京西和天津关。而爨底下村的地理位置在古驿道的使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朝廷派遣守户韩世宁在此率军驻扎,并令其后人世代为军,有战参战,无战耕田。随着时间的流逝,韩姓这支队伍的人数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聚落空间形态,由此,爨底下村得以形成。

(二)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平息与古驿道商贸运输的增多,爨底下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开始时的以守关为主的军人转变为以耕田为主的农民和为往来客商提供食宿服务的商户。身份的转变与生机模式的转变奠定了爨底下村文化发展的基调,同时也使得村落的经济得以发展,随着村落规模逐渐扩大,开始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三)鼎盛时期

爨底下村在经历了漫长的过度发展时期后曾一度达到繁荣发展时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明朝时期

明朝后期爨底下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房屋建设(后来清朝时期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建设),构成如今由70 余座布局严谨、艺术高超的山地四合院所形成的集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于一体的聚落环境,不仅体现了爨底下村曾经的富足与辉煌,而且向后人展示了爨底下村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2.清朝时期

古道历来是商品交易的重要通道。河北的粮食、内蒙古的皮毛,都经爨底下村所在的京西古道运往京城,换回生活所需,京西盛产煤炭,也要经此古道运往怀来盆地。商旅服务业的发展到清代康、乾年间达到鼎盛,爨底下村主要成为朝廷驿站,长城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减弱。

3.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瑞庆堂、瑞福堂等名号流传至今的多家商号和骡马店在村中已有发展,商旅贸易仍然十分兴盛。各类民间手艺人也在爨底下村云集,其中尤以梆梆戏、游庙转灯等民俗艺术为代表。至此,爨底下村农耕和商贸并行发展的模式,使得许多民俗文化得以形成稳定,但此后随着社会的变迁,新思想在村中得以传播,给当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较深的影响。

(四)衰败时期

爨底下村的发展史正如一部跌宕起伏的文化史,在经历过繁荣发展之后逐渐走向衰败时期:

1.抗日战争时期

自抗日战争打响之后,爨底下村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再次显现,村落曾两次惨遭日军焚烧,大部分村舍被毁,拥有一百多人的爨底下村有70 余人参加了抗日战争,34 人战死,村子一度陷入断代困境,许多民俗艺术至此失传,更使爨底下村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爨底下文化脉络的延续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与干扰。

2.新中国成立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交通建设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丰沙县铁路和109 国道的建设,爨底下村村民一直赖以生存的古驿道失去作用并最终废弃。这一变化给爨底下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村落作为商旅驿站的功能丧失了,村里以商贸服务为主的店铺纷纷关闭;另一方面,古驿道的废弃割断了村落与外界的联系,使爨底下村陷入了相对封闭的状态。于是,爨底下村逐渐变成了一个单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落,并就此沉寂。

文章来源:《遥感学报》 网址: http://www.ygxbzz.cn/qikandaodu/2021/0619/699.html



上一篇: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基本要素及其表达方法
下一篇:刘先林一颗奉献心身藏功与名

遥感学报投稿 | 遥感学报编辑部| 遥感学报版面费 | 遥感学报论文发表 | 遥感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遥感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