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遥感学报》投稿方式[09/01]
- · 《遥感学报》数据库收录[09/01]
- · 《遥感学报》栏目设置[09/01]
- · 《遥感学报》刊物宗旨[09/01]
- · 《遥感学报》征稿要求[09/01]
瞭望 | 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如何给卫星(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目前,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国内更多商业企业都已开启批量化、低成本之路。 空间节省后,卫星“体重”大幅降低。据悉,“吉林一号”高分03星“
目前,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国内更多商业企业都已开启批量化、低成本之路。
空间节省后,卫星“体重”大幅降低。据悉,“吉林一号”高分03星“体重”已降至40公斤,重量只有第一代卫星的1/10,但降重量不降指标,分辨率始终保持在0.75米的高水平。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
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从嫦娥工程到中国空间站建设,从火箭不断升级到频繁成功发射各种各样的卫星,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捷报频传,书写着航天人的“中国梦”。
作为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以及东北首家、吉林省唯一的独角兽企业,年轻的高科技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光卫星),正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降成本的秘诀不光是给卫星“减重”。
2005年,时任长春光机所所长的宣明跟大家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调研,航天事业一定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以载荷为核心的整星设计技术就是走向市场的“敲门砖”,所里可通过相关技术积累,让其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8月10日12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遥十运载火箭,将眉山“天府星座”(“吉林一号”高分03D35-41星)、云遥一号04-08星(“吉林一号”红外A01-05星)等16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自2015年10月一箭四星发射成功以来,“吉林一号”星座工程已进行21次发射。
“重量降低,火箭运载成本随之减少。过去能发射一颗星的价格,如今可以发射10颗星。”贾宏光说。
星载一体化技术、载荷平台融合设计等,让长光卫星生产的卫星“体重”大幅降低——“吉林一号”高分03星“体重”已降至40公斤,重量只有第一代卫星的1/10
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介绍,2015年升空的一组四颗“吉林一号”卫星的生产,跨过传统的“平台加载荷”设计方式,采用星载一体化技术。
“吉林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也是我国第一次以灵巧方式在轨成功成像、国产CMOS第一次在轨技术验证。
“天津滨海一号卫星”“云遥一号”04-08星,是长光卫星和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型观测小卫星,有效载荷为长波红外相机,可对海洋、热点目标及大气层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辐射度信息,进而根据大气、陆地及海洋等模型对目标实现红外辐射特性的测量。据了解,这六颗卫星具备研制周期短、集成度高、重量轻、体积小、性价比高的特点,在轨业务化运行后将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搜索跟踪、火点监测、大气探测等方面。
这还远远不够——对商业卫星来说,成本依旧太高。据了解,“星载一体化”设计虽然实现了以载荷为中心,平台围绕载荷需求,但仍保留了较多独立结构功能,电子学软硬件也只是部分集成。
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以光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该所曾先后参加“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贾宏光分析说,传统的“平台加载荷”设计,载荷和平台界限分明,载荷要根据平台的设计调整,卫星的重量、体积难以灵活安排。而星载一体化技术增加了载荷设计的灵活性,重量、体积可通过设计进一步下降。“同样一个亚米级卫星,我们把重量控制到400多公斤,卫星研制成本大约在8000万元。”
据悉,这16颗卫星的投入使用,将显著提升“吉林一号”星座的数据获取和信息服务能力。
长光卫星正式运行后,生产和发射小卫星的工作紧锣密鼓展开。2015年10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同时也创造了由一个研发团队一箭成功发射四星的历史。
此次发射任务,创下单次发射“吉林一号”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翱翔天空的“吉林一号”卫星,活跃在农业生产领域。它时刻关注农作物的生长期,经过处理的卫星影像,可对农作物进行长势分析、墒情分析和受灾情况判断。据悉,长光卫星已与吉林省梨树县等地合作,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遥感学报》 网址: http://www.ygxbzz.cn/zonghexinwen/2022/0823/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