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基于高分的矿山生态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应用研(3)

来源:遥感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矿山开采活动导致其水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矿山区域及周边水源土壤存在一定程度污染问题[8]。实地调查发现,矿山周边若干大中型蓄水水库与河流

矿山开采活动导致其水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矿山区域及周边水源土壤存在一定程度污染问题[8]。实地调查发现,矿山周边若干大中型蓄水水库与河流为居民饮用水源或农业果蔬灌溉用水源,因此,矿山区域及周边水源土壤污染情况对区内生态环境评估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卫星影像解译发现,矿山区域周边的部分水库或河流等水域存在疑似水源污染,污染源疑似为挖沙取石。现场查验发现,水库存在生活垃圾倾倒、水草富营养化、采砂场挖沙取石等情况,水库水源出现局部污染;在河边采砂区域,砂石直接堆积于河道中间,许多废弃砂石、生活与建筑垃圾等散落在周边,如图3所示。

本文对研究区矿山周边土壤进行取样、化验分析。总体而言,区域重要疑似土壤污染源(尾矿库)Gr元素含量为0.15×10-6~0.23×10-6。尾矿库下游区域沿沟渠河网展布,污染元素在河网交汇处及附近区域表现较高含量值,其污染源或为尾矿库高含量值的废水、废渣、废弃物等金属物质。

3.4 矿山周边地质灾害集中度分析

矿山周边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对实现矿山环境动态跟踪与管理、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地质灾害威胁人口100人及以上的隐患点暂定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矿山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解译与现场核查,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42处,其中,崩塌4处、滑坡30处、泥石流7处、不稳定斜坡1处,大型隐患点1处、中型隐患点19处、小型隐患点22处。结合矿山开采现状等资料,开展矿山环境调查分析。灾害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西部区域,呈南东—北西向分布,区内露天开采及无序堆放等生产活动使得周边环境多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短时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诱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主要为矿山生产区域地质环境较为恶劣区域,是矿山生态环境的潜在脆弱区[7,9]。

4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应用

图3 矿山区域水源土壤污染情况

基于“高分+环境”模式,本文发现区内某矿山已经闭库、停止生产的排土场仍然存在地表裸露、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且没有植被复垦的迹象,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可借助相关生态环境调查成果针对性实施执法监管,督促矿山企业限时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按照政策规定进行植被复垦[9-10]。同时,继续采用遥感技术对该矿山的生态复垦成果及修复进度进行监测,直至完成排土场的植被复垦等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本文对区内某矿山区域2016年2月植被覆盖进行分析,自动筛选矿区地表裸露区域,发现某矿山植被覆盖度较低,如图4所示。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裸露地区分析,判断其为已经闭库、停止生产的排土场设施,不属于矿山的生产活动场所(排除生态环境误判),但尚未按要求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植被复垦)。利用2017年6月影像对生态环境进行周期监测,发现矿山排土场台阶规则排列树木,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5 结语

本文基于“高分+环境”模式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解译,完成了矿山生态环境调查分析,主要取得以下几点结论。

图4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应用示意图

(1)提取矿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构筑物5类地物,分析2012、2015及2016年的地类面积占比变化。分析矿区水源土壤污染、林迹线变化及地质灾害集中程度,获取区内生态地类监测成果,构建生态地类转移矩阵,完成区内矿山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表明,2012—2016年矿山区域生态状况较为稳定,但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结合当地矿产资源规划(矿山属于当地鼓励开采区),研究区规模化生产应最大限度降低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必要时须强制配套执行环境恢复治理举措,这有助于保障矿山生态系统有序稳定。

(3)基于“高分+环境”的矿山生态环境调查模式,可实现矿山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探查发现、恢复治理过程周期监测及跟踪矿山区域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对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新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4)牢固树立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矿产资源利用新观念,以协调理念构建矿产资源保护开发新格局,大力推行绿色矿山建设理念。

[1] 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2,15(4):25-27.

文章来源:《遥感学报》 网址: http://www.ygxbzz.cn/qikandaodu/2021/0222/512.html



上一篇: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反演不同深度土壤盐分
下一篇:遥感技术应用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

遥感学报投稿 | 遥感学报编辑部| 遥感学报版面费 | 遥感学报论文发表 | 遥感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遥感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